完美主义在我们的文化中,通常被视为一种优良的品质。很多传世的艺术品,优秀的设计,通常都被形容为完美。也许正是人生中的无序和缺陷太多,“完美”就格外令人执着。
事实上,完美主义其实往往代表了人类一种焦虑的情绪:对缺陷的焦虑、对失去掌控的不安。而且完美主义到达一定程度,渗透进生活、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就可能和一种疾病挂钩:强迫型人格障碍。
完美主义者不可否认常常是对我们的世界有最突出贡献的人,他们维持这个世界的秩序,创造出最伟大的艺术品,培养出最卓越的后代,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眼里容不下沙子,常常有非常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具备这样素质的人,做领导的也都很乐于拥有这样的下属。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在世时苹果的产品确实完美得像一件件艺术品,但是乔布斯同时也是一个极度执着于细节而且对员工很苛刻的工作狂,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具有强迫型人格特质的人。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发病率接近8%,是人格障碍中最多见的一种。和其他九种人格障碍一样(可参阅我的文章《人格障碍: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障碍》),都是一种自幼逐渐发展,到18岁前逐渐形成的一种人格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完美主义、苛刻、纠结细节、固执、缺乏弹性不善变通、过度执着于秩序、控制和规则,常常对生活、工作或学习制定严格的不能打乱的计划。这也是所有精神心理障碍中唯一把“完美主义”列为症状表现的一种疾病,所以说完美主义过度了可能也是一种病。
具有强迫型人格的人,由于常常对自己、对他人处于苛求和不满的状态,容易导致抑郁症,如果一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的背后是强迫型人格,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就不能只关注患者抑郁的症状,而需要关注到患者严厉苛刻的内心世界是如何不断攻击自己逐渐促成抑郁症的。
在完美主义者光鲜亮丽的背后,他们为此付出了什么?也许,他们付出了自己的快乐,一辈子活在焦虑不安中、郁郁寡欢、对自己不满、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满。完美主义的人,面对这些他们无能为力的缺憾,会非常不安,纠结事情为什么不能按自己设想的去发展,心中总是有一种心理学中叫做“全或无”或者叫“非黑即白”的思维——如果不完美,就意味着失败,要么做到最好,要么就不做。而人格上具有弹性和变通性的健康人,往往可以接受生活中的缺憾,和黑色白色之间的灰色地带,这种缺憾和灰色其实就是生活的实际情况:苦乐参半,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强迫型人格的人拒绝生活的不完美,所以常常会处处碰壁,倍感痛苦。
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人追求完美就一定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带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人是很多的。相对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往往具有“弹性”,一方面会通过自己的完美主义带来学业和事业的成功,比如会计和医生等职业都是完美主义者发挥优势的领域 ,各行各业很多杰出的人都具有完美主义的特质,另一方面,如果尽力了而不够成功,遇到难以完美的无奈,对于结果可以接受, 而且虽然追求完美,在人际关系中并不会过于苛求别人。而强迫型人格障碍一旦遇到不完美心中无法释怀,会纠结,难以接受和放手,难以接受人的局限,也难以接受自己存在愤怒或依赖等感受,常常用大量理智的思考来回避内心的情感,有时候像是一台逻辑严密却缺乏丰富感情的机器,常常处于自我苛责当中,还会把完美主义涉及到与人相处上,对人总是苛刻、挑剔、控制、难以变通、怕失去掌控,这往往给对方带来很大压力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困扰。
除了强迫型人格障碍,临床工作中同样常见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也常常具有完美主义的特点,但他们的完美主义和强迫型人格障碍行事态度上的完美主义不同,他们期望完美的伴侣和完美的爱、完美的外貌、或是完美的成功和权力,是为了避免体验到内心中强烈的自卑、渺小和无能感,需要通过对完美的追求在竞争中获胜来维持自尊,同时存在一种和内心的自卑恰恰相反的优越感,常常对他人表现出轻蔑和鄙夷。(可观看我在此平台的直播回放《自卑与自恋:谈常见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和“强迫症”(可参阅我的文章《强迫症的16个必备知识》)在名称上有些相似,人们似乎对后者更加熟悉。它们都被称为“强迫”是因为都具有一种“做不到就不舒服”和被迫的特征。二者的区别在于强迫型人格是一种完美主义、过度追求细节和秩序的人格类型,而强迫症表现为反复觉得不确定(比如觉得手没洗干净)的强迫思维和继而出现的反复重复去确认(比如反复洗手)的强迫行为。当然有时强迫型人格障碍和强迫症会同时存在,既存在强迫思维、行为,又要什么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对自己对别人都很苛求,这时就需要同时治疗两种疾病,药物配合心理治疗。
那些过着平凡的日子却能经常体验到快乐的人,他们没有什么钱,没有什么地位,甚至没有什么太好的身体。但是,他们有对自我、对生活中种种不足的接纳,这种接纳就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源泉。相反,很多人拥有了很多很多,还是觉得这不好那不好,心中永无安宁,到老了还是对生活的各种抱怨。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的可能就是这种病态的完美主义,对什么事都挑剔,对什么人都挑剔,眼睛里看到的都是缺陷和瑕疵,最后,弄得自己不开心、孤独。其实他们有可能是从未被识别发现的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及时识别和治疗强迫型人格障碍,有可能显著改善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对于18岁前有强迫型人格倾向的孩子,及时去进行干预,也可以避免发展为人格障碍。
完美主义的反面,就是知足常乐,但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有时并不认可知足常乐的人,我们总是被要求更加努力、更加优秀、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学习、让生活尽善尽美,所以我们的文化对我们身上的完美主义特质不仅宽容反而常常是赞许的,所以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带着“优秀”的光环,而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疲惫和对自己的折磨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和父母严苛的教养方式有关,这种严苛逐渐融入了患者的内心,从最初别人对自己的苛求慢慢变成了自己对自己和自己对别人的苛求。治疗方面,有效的方法是心理治疗,包括心理动力学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开展,每周1-2次,疗程在一年以上。一旦经过系统的心理治疗逐渐改变了刻板的对完美的执念,使内心逐渐带有了弹性,多一些变通和接纳的能力,对自己对别人多了一些宽容,不再被追求细节、规则和秩序的焦虑所淹没,往往会逐渐体验到一直被埋藏起来的情感和感受,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更好地享受生活。由于是自幼逐渐形成的人格特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办法通过速效的疗法或者药物来解决,但如果按要求系统进行心理治疗,有望见到显著的改善,而且这种改善通常在治疗结束之后仍然会保持下去。
如果感到完美主义已经影响到生活和社交,建议积极就诊看看是不是属于强迫型人格障碍并积极进行干预。
感谢您的阅读。
作者:陈伟医生 哈医大一院心理科
本文章由陈伟医生提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与本平台无关。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好心情健康
扫码关注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