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头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眼花等感觉。
据统计,在18~79岁的人群中,约有30%的人因头晕而就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头晕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二者并不相同。
眩晕是在没有运动的情况下,患者感到自身在旋转、摇晃、摆动、头重脚轻、头晕、头胀、眼花等,或原本静止的外界环境物体在旋转、晃动;而头晕患者只会感觉到晕,没有旋转、摇晃等外界运动的错觉。
病因
头晕有时可能属生理过程,如睡眠不足、疲劳、长时间加夜班等,也有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表现。
引起头晕的疾病主要有几大类:
颅内血管事件,如缺血、出血;颅内占位,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颅内感染,如小脑脓肿。
如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影响颅内血供,进而引起头晕。
如迷路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位置性眩晕等。
如屈光不正、先天视力减退、眼肌麻痹等。
如贫血、电解质缺乏(患者往往诉乏力头晕)。
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为引起中枢性头晕最常见疾病。如小脑、脑干梗死早期,患者除了有头晕、眩晕外,常伴有恶心、呕吐,多伴有视物成双、共济失调、言语不利、饮水呛咳、肢体无力,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而后循环缺血(尤其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急性眩晕为主要症状,或伴眼震、恶心及呕吐,步态不稳,患者通常难以忍受头动带来的眩晕感,常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言语、感觉及运动等)及听力学的证据,容易误诊为外周性眩晕而延误治疗。
如小脑、脑干出血,这种情况更为凶险,起病更急,进展更快,起病初期症状可能为头晕或眩晕,症状也可以不严重,但症状体征数分钟或数小时就可达到高峰,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甚至是喷射性呕吐,继而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除了眩晕外,另一个更重要的症状为突发单侧耳聋,如早期积极改善微循环、高压氧治疗,可挽救听力。
常见脑干炎症,早期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病史,后出现头晕或眩晕、头痛、抽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症状,伴有高热、大小便失禁。
此类头晕最为常见,但不容忽视,如近期黑便,后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要高度警惕消化道出血所致贫血或低血压相关头晕。如头晕、头痛伴面色潮红,血压高,而神
经系统查体没有体征,应想到高血压性头晕。如果头晕伴心慌、饥饿、大汗、甚至意识不清,应考虑低血糖所致头晕。
常见煤气中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等均可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腹泻症状,如遇到有相关毒物接触史突发头晕患者,一定要查毒物分析等,积极对症治疗。
症状
临床上患者还常主诉一些易与头晕、眩晕混淆的症状:
指大脑血液供应普遍下降后出现黑朦、快失去意识知觉、即将晕倒的感觉。晕厥前状态常伴发头昏沉、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
概念相对含糊,常指头重脚轻、身体漂浮、眼花等。与眩晕最主要的区别是患者无自身或外界环境的运动错觉。
由于前庭病变或视觉-前庭相互作用产生的视觉症状,包括运动的虚假感觉、视景的倾斜及因前庭功能(而非视力)丧失相关的视觉变形(模糊)。可表现为振动幻视、视觉延迟、视觉倾斜或运动引发的视物模糊。
指发生在直立体位(如站位)时,与维持姿势稳定相关的平衡症状,可表现为不稳感和摔倒感。
答案是可以的。
常见于耳石症、前庭性偏头痛、梅尼埃病晚期、前庭阵发症、外淋巴瘘、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
常见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庭性偏头痛、惊恐发作等;
常见于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
常见于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前庭性偏头痛、脑血管病或脱髓鞘病等;
常见于精神心理性头晕(如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双侧前庭病、慢性中毒、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
耳石症引起的头晕有五大特点:
1. 头位变化时发作眩晕:起床和卧床、抬头、转头时可诱发,患者常“望床兴叹”、“不堪回首”;
2. 每次头位变化的眩晕发作时间是以秒来计,多在10S以内,故眩晕“瞬间即逝”;
3. 发作时是眩晕,发作后短时间内仍可有头昏沉感;
4. 这种眩晕症候有自我好转性,也可复发;
5. 不伴发听力下降、耳鸣,亦无复视、行走不稳感等脑干症候。
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该病好发于女性;
2.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青中年和老年为多;
3. 临床表现为头晕或眩晕为主,有的有明显的偏头痛发生,少数无偏头痛或头痛症状;
4. 头位变化时头晕或可加重,但无方向性;
5. 眩晕发作时多伴恶心、呕吐,吐后症状减轻,多有明显畏声、畏光、喜静、心情烦躁等表现;
6. 可有视物模糊,少数患者可有极短暂的意识模糊;
7. 症状持续多在2~3 h内 (短的数十秒,长的数小时或2~3天),一般经过安静休息或睡眠后(次日)症状好转。有的在发作期间接受输液3~4小时自觉好转,实际上病情好转多为自然过程,而并非药物之效。
在眩晕/头晕疾病谱中,脑干和小脑病变占 7%~12%,病因以脑梗死最多,其次为脑出血、多发性硬化、肿瘤、感染和变性病等。
眩晕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者多见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部分多发性硬化,持续数小时到数天者多见于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或感染性疾病,持续数周以上者多见于肿瘤或变性病。
绝大多数的脑干和(或)小脑病变同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或共济失调(如走路不稳、易跌倒,言语含糊)等经典表现。
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1. 不明原因的头晕反复发作2次或以上;
2. 头晕症状呈持续性,长时间(常常超过2周以上)不能缓解;
3. 严重头晕,已经明显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时,头晕伴有行走不稳及站立不稳情况;
4. 头晕伴有其他症状,包括头痛、晕厥、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和四肢麻木、乏力、口角歪斜等;
5.头晕性质发生改变,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发作频率增加等。
1.突然起病的旋转性眩晕伴或不伴听力下降、耳鸣,无血压改变者,应到耳鼻喉科就诊。
2.40岁以上不明原因的头晕或者伴有肢体麻木偏瘫者,应到神经内科就诊。
3.头晕伴有血压改变及头晕伴发热、出汗者,应到内科就诊。
4.有心脏病史,出现眩晕伴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者,应到心血管科就诊。
5.头晕伴视力减退、眼前有飞蚊症状者,应到眼科就诊。
6.头晕伴面色苍白或皮肤有淤点、淤斑者,应到血液科就诊。
7.头晕和体位密切相关,伴有手臂麻木者,应到骨科就诊。
包括血压、心率/心律等。
眼球震颤、平滑跟踪、甩头试验和闭目难立征及加强试验均属于基础性的检查,对于鉴别中枢和周围前庭病变或判断前庭功能低下的(侧)鉴别,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位置试验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眼偏斜反应和摇头性眼震试验对于部分中枢和周围前庭病变的鉴别有帮助;瓦氏动作、耳屏压迫试验和强声诱发试验等对于某些少见的周围前庭病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冷热试验和视频头脉冲试验用于判断半规管的低频和高频功能,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包括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和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用于判断球囊和椭圆囊及其通路的功能。
包括纯音电测听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前者用于了解听力下降的程度及类型,后者主要用于蜗后病变的筛查。
主要用于诊断一些发生了结构改变的中枢或周围前庭病变。
治疗
眩晕急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且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者,应予前庭抑制剂,常用药物包括抗组胺剂、抗胆碱能剂和苯二氮䓬类等。
比如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应重视手法复位,前庭神经炎或突发性感音性聋需激素治疗,脑梗死应溶栓或抗栓治疗,其他的器质性病变则应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需要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等。精神心理性头晕可以根据具体诊断如抑郁、焦虑、躯体症状障碍、睡眠障碍等,给予不同的药物和心理干预。
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持续性重症周围性眩晕患者,根据病因需考虑内耳手术治疗。
前庭神经炎急性期后,需要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促进中枢代偿。对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前庭功能低下的慢性眩晕/头晕患者,前庭康复训练均可能使其受益。
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治疗的方法,综合采用训练操、仪器训练等多种训练方式,对中枢神经进行重复和适度的刺激,帮助患者重建大脑平衡状态,达到缓解眩晕症状的目的。
预防
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大悲大喜;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生活节奏,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
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均衡饮食,也要减少盐和糖的摄入,戒除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火锅等也可避免头晕的发生。
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平日还要做好病情观察,定时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监测血压变化情况。密切观察头晕发作的时间、程度、性质、伴随症状、诱发因素等情况。存在中风、高血压、糖尿病、低血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定期去医院复查,遵医嘱按时服药。
日常
发作时,若患者处于卧床状态,应尽量采取高枕卧位或者侧卧位,同时要减少头部旋转动作,不宜突然猛转头,或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防止头晕加重或晕厥; 若患者处于站位时,应将患者扶到椅子上或就地倚靠支撑物,使其平静; 发现头晕伴有呕吐、头痛剧烈、肢体发麻等情况,立即拨打120寻求急救帮助。 参考资料: [1]赵性泉. 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3):212-212.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2017. [3]王武庆, 付蓉, 毕国荣,等.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0, 27(4):8. [4]方良如.门诊遇"头晕",诊断莫头晕[J].医师在线,2021,11(19):2. [5]解冰川,顾平.高危头晕的识别及初步处理[J].临床荟萃,2017,32(2):175-176.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