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防日常预后

简介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通俗的来说是指,个人曾经遭遇或目睹一些异乎寻常的恐怖/可怕事件、经历等(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亲人的突然离世)后而发展出的一种心理障碍。在心理上受到创伤之后本能的对一些事产生恐惧感,甚至会帮助其他人规避风险,产生自我保护。创伤后应激障碍较常见,患病率为7%~12%。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除了会有较多的负面情绪,也会经历被他人的不理解,如“你想太多了”、“你太矫情了”等的评价。

但其实,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才能好转。假如你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请一定要积极治疗;假如你的亲朋好友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请给予他们耐心、鼓励、关爱,这样有利于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创伤后应激障碍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可治愈的。但再次经历类似或消极影响较大的事件时,可能会复发。

创伤后应激障碍类型有哪些?

从严重程度来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及迟发型3种类型。

(1)急性型:一般事件发生后3个月以内。

(2)慢性型:事件发生后的3个月以上。

(3)迟发型:事件发生后的6个月以上。

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的几天至半年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



病因

1
直接病因

异乎寻常的重大创伤性事件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超出意料的事件都可以称为“创伤性”的,如离婚失业或考试失败等。但是,有研究发现,大约只有0.4%的事件真正具有“创伤性”意义,所谓“创伤性体验”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例如,被强奸者在未来的婚姻生活或性生活中可能反复出现类似的体验。第二,是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2
危险病因


创伤性事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经历强烈的创伤性生活事件,不管个体多么易感,都不会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创伤性事件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充分条件,虽然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但只有一部分人最终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说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因素影响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包括:

(1)存在精神障碍的既往史与家族史。

(2)儿童期创伤(如遭受虐待、父母离异等)。

(3)性格内向或有神经质倾向。

(4)创伤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

(5)从事易于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工作(如军人、急诊科医生)。

(6)家境贫寒、躯体健康状态欠佳、社会支持缺乏等。

症状

创伤性应激障碍常有哪些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核心症状有三组即为创伤再体验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及回避或麻木症状,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方面:

1
创伤再体验症状群

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侵入创伤性体验重现。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常见也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闯入性的出现有关创伤事件的痛苦回忆,就像电影中的“闪回”,或者在梦中反复出现。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听到某些声音、环境都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痛苦、抑郁等),或是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发抖、呼吸加快)。

2
持续性回避或麻木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主动回避的态度。回避的内容包括创伤性事件或与其高度相关的痛苦记忆、思想或感觉以及能唤起这些痛苦的情景、人、对话、地点、活动、物体等。患者表现出“麻木”感,反应迟钝,或整体给人呈现出淡漠的感觉。并且患者自身似乎对任何事情无法产生兴趣,包括对曾经的兴趣爱好,都索然无味。与外界疏远,隔绝,无动于衷,也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部分患者对创伤事件的回避只能暂时缓解痛苦,强化了回避行为,严重的情感分离会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甚至影响到生活。

3
警觉性增高

经历创伤的人会体验到过度的警觉性。在一种长期紧张的状态下,就仿佛在经历创伤性事件。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注意力不集中,激惹的行为和愤怒的爆发,自我毁灭行为,部分患者会出现睡眠障碍。

4
认知和心境的负性改变

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许多患者出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方面的负性改变,患者可表现出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出现持续的认知歪曲,责备自己或他人,对自己、他人或世界出现持续放大的负性信念和预期,如认为“世界是绝对危险的”“没有人可以信任” 等。患者会出现持续的负性情绪状态,对重要的活动失去兴趣,疏远他人,持续地不能体验到正性情绪。

在这里特别说明的是,儿童也可能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因为儿童的情绪表达还不是很完整,与成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害怕、担心、身体不适、失眠、噩梦等。有些出现过创伤障碍等儿童在性格上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突然外向变得安静,或者内向变得有攻击性。严重者可能会丧失学习能力,大小便控制能力等。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是创伤本身造成的伤害,也会影响到成人后的性格问题,焦虑、精神状态、暴力、自杀、酗酒、不良的人际关系等。

创伤性应激障碍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创伤性应激障碍可能会引起:

(1)抑郁症和焦虑症;

(2)药物或酒精等物质依赖;

(3)行为障碍;

(4)社交恐惧症、单纯恐惧症等;

(5)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

就医

因遭受创伤而出现一段时间的心情低落、情绪不稳定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应激反应一直存在,并且影响到正常生活,就需要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应及时就诊获取帮助。

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有:

(1)经历过创伤性事件,且该事件涉及到死亡或者威胁到生命安全,患者亲身经历或者面临该事件;患者反应为严重的恐慌和无助;

(2)在经历创伤性事件的时候或之后,患者出现三种以上的症状:缺乏情感的主观感觉,感到麻木、与社会脱节;感觉自己迷迷糊糊,对周围环境意识程度降低;感觉事件不真实;选择性遗忘;人格解体,即对自身的关注度加强,但是感觉到的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不真实。

(3)对于创伤性事件有持续的重复的体验,如回忆、错觉、幻觉、梦境等或再次面临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场景、人物等感觉痛苦。

(4)对于可以唤起创伤的回忆表现出显著的回避。

(5)焦虑症状和警觉程度增高,比如入睡困难、易激惹等,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

以上5种症状导致社会、工作或学习等领域的功能受损,影响其能力,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可以到精神卫生中心或者综合性医院临床心理科、精神科等相关科室就诊。

治疗

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几种?

目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约有30%的患者会保留较严重的症状。

1
药物治疗

当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确定后,药物治疗是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多数选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来对症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对药物治疗起效是相对较慢的,一般用药4~6周时出现症状减轻,8周或更长的疗程才能体现药物的真正疗效。由于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一种治疗无效可选用其他药物治疗,并给予合适的疗程和剂量。在运用抗抑郁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剂量与疗程与抑郁症治疗相同,治疗时间和剂量都应充分。建议缓解后还应给予1年维持治疗,直至痊愈。

2
心理治疗

对于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主要采用危机干预来帮病人重获信心,帮助其接受所面临的不幸与自身的反应,鼓励其多表达、多宣泄。具体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团队心理治疗及精神分析疗法等。

3
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同时服用药物,可尽快改善情绪,起到加速痊愈的作用。

当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时,也许会感到难以接受,但无论如何,都请积极准医嘱积极治疗,病情会好转的。

此外,目前有关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还可以选择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中医治疗等方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不治疗,会怎样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迁延性和反复发作性使其成为临床症状最严重、预后最差的应激相关障碍。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创伤性回忆、经历等,影响正常工作、社交、生活等,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可有自杀风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6倍。因此,早期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对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

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许多人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症状,如脑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并伴随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如果能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可预防其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率。

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首先要避免与创伤性事件或者画面接触。同时,建议患者培养应对创伤的能力,尽量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多去做一些轻松的事情。另外,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评初步评定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测评结果,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干预策略,也可以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

日常

定期心理治疗或按医嘱服药,适当运动、合理调节及释放压力等,都有助于摆脱痛苦体验。

日常生活中为了克服和面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们可以这样做:

(1)正确面对创伤产生的影响,积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减少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不传播不实信息,选择性观看网络信息。

(3)放松心态,学会控制自己愤怒情绪。

(4)健康饮食,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睡眠。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看一部好看的电影,约上好友一起线上游戏等。

(6)帮助他人互相分担心理上的各种情绪,彼此安慰,树立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减少发泄负面情绪。

(7)使用洗澡、听音乐、深呼吸、沉思、瑜伽、祈祷或锻炼的方式来放松,也可以更投入地工作,或参与社区活动,转移注意力。

(8)寻找让自己舒适的状态。

(9)期望自己可以一天比一天好,并不是马上脱离这种状态。

日常生活中要观察自身是否有持续性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反复出现创伤经历并带有强烈痛苦体验,甚至自杀或自残倾向等症状。如果出现了上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就诊复查,如定期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等。

此外,作为家属,我们除了要对患者休息、饮食等多方面需要注意,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支持照顾,开导患者,主动帮助患者分担压力等。


参考资料:

[1] 陆林,方贻儒,江开达.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王丽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一).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1):32-35.

[3] 李凌江,于欣.《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简介.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196-198.

[4] 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预后

评稿专家

钟静玫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立即咨询

医生推荐

刘清英 主任医师

心理科

山东省立医院

立即咨询

陈贵海 主任医师

普通精神科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

立即咨询

卢和丽 副主任医师

心身医学科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立即咨询

田常青 主任医师

精神心理科

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

立即咨询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