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类型,《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5)将其归入B组人格障碍的范畴。它最典型的特点是无视法律和社会规范,故意侵犯他人权益。 他们对社会和他人冷酷无情,对他人的痛苦或求助信号无动于衷,喜欢与他人争斗或侮辱他人;很少信守承诺、不服从社会道德、有暴力倾向。 违法犯罪人群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发生率很高。袭击、谋杀和强奸等伤害他人的行为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身上很常见,罪行特别严重、作案手段残酷、犯罪情节恶劣的犯人中有相当比例属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他们容易出现婚姻问题、吸毒或酗酒等,和家庭成员关系通常很差。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4%,男性被诊断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是女性的3~5倍。年轻以及受教育水平低的群体更容易出现这一障碍。反社会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其他的原因可能就是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以及人格特质改变的共同的作用。
病因
主要包括遗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有关研究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一级亲属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同卵双生子中共同发病的比例要高于异卵双生子;出生时便与反社会行为父母分离的寄养子与父母无反社会行为的寄养子相比,前者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还有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对成人反社会行为的影响比儿童或青少年大。 颅脑磁共振研究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前额叶灰质减少,杏仁核体积减小。一些研究表明,反社会人格患者的焦虑基线水平过低,对某些形式的压力的自动反应能力较差,从压力中自动恢复的速度发生了变化。表明反社会病态人格患者可能存在着神经系统发展的障碍。 3 父母教养方式可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养,如粗暴凶狠,经常打骂都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家庭环境亦至关重要,父母不睦,经常争吵,父母离异,丧父丧母,童年时期被虐待、被抛弃等都会对孩子人格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儿童在暴力环境中成长,或受周围环境歧视等,长期观看暴力视频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如严重挫折打击、重大疾病或残疾等,常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其人格的形成。
症状
以不遵守社会规范、经常做出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点。 (1)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对家人亲属没有责任感和爱心,待人冷酷无情。 (2)缺乏社会责任感,经常违法乱纪,殴打他人、放火、强奸、虐待、甚至谋杀。 (3)和任何人都不能长久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4)高度攻击性,喜欢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5)缺乏懊悔之心,做了坏事或错事也一点不会感到后悔或内心痛苦,很少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甚至经常迁怒他人。 (6)容易被激惹,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发怒。 (7)对人生没有长远目标,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延迟满足的能力极差,不能受一点挫折。 此类患者往往在儿童、青少年期(18岁之前)就出现品行问题,如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欺辱弱小、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公物、虐待动物等,往往会因为违反法纪而被监禁,或投入劳教。
就医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 (DSM-5) 中的标准: A. 从15岁开始就出现的一种对漠视并侵犯他人权益的普遍的行为模式,有下列3种或以上的症状: (1)不遵守法律及社会规范,例如反复出现足以导致其被捕的行为。 (2)欺诈,例如反复说谎,使用假名,或者为个人利益或者仅仅为了高兴而操纵他人。 (3)冲动或难于制订计划。 (4)易怒和攻击性,例如经常打架、斗殴。 (5)极度漠视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6)一贯不负责任,例如不能长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或反复违反财务制度。(7)无羞愧感,例如漠视对他人的伤害、虐待或者偷盗行为或者为这些行为狡辩。 B.患者至少18岁。 C.患者15岁之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 D.当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或者双相障碍同时发生。 如果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合并物质滥用,除非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出现于童年期,并且持续到成年期,否则不能做出诊断。 1.患者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需要立即就医。 2.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影响他人的工作和生活。 但人格障碍的患者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所以通常不会主动就医,而是被迫就医的,甚至有些患者还会试图操纵治疗师,妨碍治疗。
治疗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支持治疗等。心理治疗必须个别化对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学资料进行不同的治疗。由于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自己的求助动机不强,所以在进行治疗时,需要一些外界的制约和监督,同时也需要家人提供支持。 药物治疗方面,目前没有特定的药物能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抗精神病药可以处理应激增加情况下产生的攻击行为,起到短暂镇静作用。锂盐也可能减少攻击行为,但是并没有相关的临床研究,而且服药的依从性也是问题。因此,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还是预防为主。我们要尽早识别并治疗患有品行障碍的儿童,以减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反社会型行为开始于儿童期,并在后青春期达到高峰;具有反社会型行为的儿童中,有10%~30%会在成年后发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成年后,患者的人格固化,使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难以治疗。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患者以及社会可造成有形或无形的伤害;但目前对此病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无论是使用行为疗法还是药物疗法,效果都不是很好。
预防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防胜于治”。也就是说,正确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多给予正性的情感、多沟通引导,以及温暖的、优秀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非常重要。 父母应从小给孩子灌输社会规范和道德理念。通过在生活小事中向孩子有意识地强调传统的道德美德、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培养孩子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以外,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善良、爱心、同情心等共情能力。 此外,父母应多观察孩子在生活中小细节,如果孩子做的好就多表扬。一旦孩子做错了,应及时指出错误并正确教育。通过构建完善的奖惩机制,强化孩子的是非认知。父母需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从小便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父母性格温和、善待他人,孩子也会如此;如果父母做了一些不良行为,孩子可能也会效仿。
日常
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远离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如果不能避免接触,那么切记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免与其发生正面摩擦,不要嘲讽、辱骂而激怒他们。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实性格。千万别相信他们的话。别让反社会人格者觉得你好操纵、好欺负。别在反社会人格者面前展露自己真实想法、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反社会人格者的行为不是你的错误造成的,你一点都没错。因此你的使命不是替他们赎罪或矫正他们,而是过好你自己的日子。 如果你的亲友可能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最好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在治疗的过程中,试着给予他们支持,理解他们的行为特点,接纳他们。 参考文献: 1.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玛莎·斯托特.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