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防日常预后

简介

神经性厌食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患者对自己的体型和体重等有歪曲的认识,即使体重过低,仍认为自己过胖,并采取节制饮食、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来减轻体重。

长时间限制饮食、反复催吐等行为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还会损害胃肠道、心脏、肾脏等器官,严重或快速的体重减轻会引起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患者常伴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创伤相关障碍和药物滥用的问题,且自杀风险较高,饮食障碍越严重,所伴发的精神疾病也越严重。并且本病恢复周期较长,有研究显示约1/3的患者在9年内恢复,2/3的患者需要22年左右才能康复。

本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男性少见,男性仅占所有病例的5%~10%,女性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6~10倍。常在12~25岁起病,高发年龄段为14~18岁,30岁后病发的比较少见。


神经性厌食如何分型?


神经性厌食目前有两种分型:


1
限制型


在过去3个月内,患者没有出现过暴食或不良排泄行为(即自我诱发呕吐或滥用泻药、利尿剂或灌肠剂)。减肥主要是通过节食、禁食、过度运动等方法来实现的。


2
暴食/清除型


患者在过去3个月内反复出现暴食或不良排泄行为(如自我诱发呕吐或滥用泻药、利尿剂或灌肠剂)。

病因

目前,神经性厌食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但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


1
 生物学因素


(1) 如果家庭中其他成员有进食障碍相关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酒依赖等。那么进食障碍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升高。

(2) 可能与某些基因相关。


2

心理因素


神经性厌食患者具有内向、敏感、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追求完美、强迫、易焦虑、易冲动等个性特征。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害怕发胖、对身材外貌的歪曲认识、过度期望以及对身体的羞耻感。


3
家庭因素


神经性厌食的家庭常有以下特征:纠纷多、关系紧张、过分溺爱、孩子缺乏独立性、家长专制、缺乏灵活性、缺乏解决冲突的技能、常回避冲突。


4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本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念、媒体对追求苗条的大力推崇,这都给女性极大的压力,尤其本病患者多处于青春期,极易受到影视、杂志宣传或职业需要的影响,从而盲目追求苗条,而家长没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而患病。发达地区以及某些职业人群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症状

神经性厌食症可以是轻微而短暂的,也可以是严重并长期存在的,本病的核心特点是患者出于对肥胖的过分恐惧而刻意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消耗,具体表现如下:


1
刻意限制进食


常为本病的首发症状。患者过分关注食物的热量、严格节食,限制人体必需能量的摄入,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


2
过度降低体重


患者恐惧自身体重增加,担心发胖或自觉太胖、认为体型不完美。即使体重低于正常,患者仍常采取过度运动、自行催吐、滥用泻药等方法减轻体重。


3
催吐


即使吃得不多,仍要催吐。有的患者因为进食量少,感觉催吐困难,会在进食后饮大量水,有的索性暴食,之后再呕吐。


4
滥用药物


大部分患者存在滥用各类泻药、利尿药、减肥药的现象,而且常常超量使用。


5
精神心理障碍


患者常有体像障碍,即使瘦骨如柴,仍认为自己过胖。恐惧自身体重增加,担心发胖或自觉太胖、认为体型不完美。可能伴有抑郁、焦虑情绪和强迫症状,心境不稳定、易激惹以及社交退缩。部分患者有自杀倾向。


6
躯体症状


明显消瘦,皮肤干燥苍白,缺乏弹性,毛发干枯、缺乏光泽,甚至大量脱落。患者进食后常觉得腹胀、腹痛、腹部不适,并认为是因为进食过多所致,成为其拒绝恢复饮食的理由。同时还伴有无力、怕冷、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抵抗力下降等,男女均可见性发育停止和第二性征消退,性欲减退甚至消失,女性还可出现闭经。


神经性厌食可能会导致哪些并发症?


1
营养不良


由于患者限制饮食,体重下降明显,常常会出现营养不良,如贫血、水肿及无症状性低血糖等,严重者出现消瘦、疲劳和肌肉无力等症状。


2
代谢紊乱


呕吐和滥用泻药可能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出现低钾、低钠、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等症状。


3
性功能障碍


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起病患者表现为第二性征发育延迟。


4
其他


其他可能的并发症有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抑郁症等。

就医

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1. 严重限制饮食,包括过度担心体重和体型、进食很少、体重快速下降。

2. 出现强迫锻炼的行为,自己无法控制等。

3. 持续催吐、滥用泻药。

4. 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

5. 并发头晕、乏力及面色发白等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症状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时。


神经性厌食如何诊断?


医生一般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问卷等来对神经性厌食进行诊断。

临床诊断标准如下:

1. 体重指数(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17.5,或体重保持在至少低于正常体重的15%以上的水平。

2. 有意造成体重下降,包括拒食、采取过度运动和下列一种或多种手段:自我引吐、导泻、运动过度、服用食欲抑制剂和(或)利尿剂。

3. 有特异的精神病理形式的体像扭曲,表现为持续存在一种害怕发胖的无法抗拒的超价观念,患者强加给她/他自己一个较低的体重限度。

4. 包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的内分泌障碍:女性表现为闭经(至少持续3个月),男性表现为性欲减退及阳痿,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

5. 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6. 病程3个月以上。


一般会进行哪些检查?


1
 询问病史


了解过去和近期关于身体和精神治疗方面的情况。


2
 体格检查


确认是否存在营养不良。


3
 问卷调查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以及对自身健康状况看法。


4
 心理健康的评估


确认是否有抑郁或焦虑等其他相关疾病。


5
血液生化检查


确认是否存在激素水平改变、营养不良等血液学指标异常。


6
影像学检查


包括×线检查,骨密度测量。确定是否有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骨骼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


7
其他


通过腹部超声、胃镜等来明确是否存在消化系统并发症。

治疗

神经性厌食的治疗目标是:恢复体重、挽救生命,改善心理功能、预防复发。


神经性厌食有哪些治疗方法?


1
 躯体治疗


经性厌食患者往往会有严重的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骨质流失。所以需要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通过增加饮食,加强营养,增加钙摄入量,逐渐恢复正常体重和身体健康。


2
 心理治疗


(1) 心理健康教育

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科普,明确过度节食是一种病,建立“节食、拒食会给身体造成严重功能损害”的概念。

(2) 认知行为治疗

帮助患者纠正负面想法,包括对饮食、锻炼、体重体型的歪曲看法,进行认知重建,对于根除症状、预防复发有效。

(3) 家庭干预

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家庭可能有过度保护、缺乏冲突解决能力等特征,患者和家庭成员需要做出改变。尤其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患者,家庭治疗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父母在促进患者健康饮食行为和体重恢复方面的有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帮助患者重建饮食习惯和自我控制力。


3
药物治疗


临床上谨慎使用药物治疗厌食症患者的抑郁、焦虑或强迫症状,因为这些可能单靠体重增加就能缓解。如果厌食症患者在体重恢复正常后仍有贪食、抑郁、焦虑或强迫症状,可以考虑应用药物进行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吗?


1.BMI<15表明需要住院治疗。

2.伴有严重的低血压、脱水、电解质异常、心律失常或心动过缓和自杀风险的患者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神经性厌食的治疗效果怎样?


不同的人群,差异较大。约一半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体重逐渐恢复正常,躯体症状改善,有20%的患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25%的患者始终达不到正常体重而迁延不愈;10%左右死于极度营养不良或自杀。

通常来说,发病早、病程短、能意识到自己过度消瘦、没有怕胖心理、不隐瞒症状者预后良好。相反,病程长、暴食、家庭关系不和睦、社会适应能力差、伴有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者,预后较差。

预防

神经性厌食可以预防吗?


可以改变某些危险因素和自己的饮食习惯来避免疾病发生。

1. 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避免过度关注体重。

2. 合理健康饮食,避免过度运动或训练。

3. 学习调节和舒缓心理压力,平时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

4. 对于超重/肥胖状态已经影响到身体健康的朋友,减肥是必要的,但是要科学地、循序渐进地减肥,建议阅读和学习营养学相关科普书籍。一个月减掉1~2公斤的速度就可以了,极端且快速的减肥会降低身体基础代谢率,不利于减肥。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预防孩子出现厌食?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建立正确的美是健康美而不是“骨感”美,尽量减少或避免审美扭曲的媒体影响孩子,避免对进食和肥胖的偏见。

日常

家属如何帮助患者?


1
观察病情


观察患者体重变化、进食量及进食种类、是否运动过度、营养状态是否好转;遵医嘱定期复查,当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要及时就医。


2
理解和支持


家属要给予患者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恢复饮食习惯。


对性生活有影响吗?


可能会影响性生活和生育。




参考文献:

[1] 郝伟,陆林.精神病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张道龙.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 李雪霓,陈珏,孔庆梅,彭毅华.神经性厌食治疗手册第二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1.

[4] 许望超.神经性厌食研究简述.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15(1):11-12.

预后

评稿专家

綦莹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立即咨询

医生推荐

王超群 主治医师

心理科

黄石市精神病医院

立即咨询

卢和丽 副主任医师

心身医学科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立即咨询

刘薇 主任医师

精神康复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立即咨询

祁娜 主治医师

心理科

北部战区总医院

立即咨询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